欢迎光临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官方网站 今天是2024.11.13 星期三
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企业邮箱
您的位置:首页 >> 农业科技 >> 现代农场
现代农场

种植大户变身家庭农场主之后发展的坎儿在哪里?

发布时间:2014-12-10   浏览次数:3205

    日前,李克强总理在粮农组织的演讲中指出,要依托家庭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。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方向。然而,土地流转周期的不确定性、劳动力稀缺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影响着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。记者来到四川省丹棱县,就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,为读者带来了丹棱的经验及困惑,希望能与读者分享,并一起为他们出谋划策。

  刘子刚是四川省丹棱县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去年3月26日,他率先拿到了家庭农场的工商执照,正式从种植大户变身为家庭农场主。如今,丹棱县已注册家庭农场近100家,在水果、茶叶、藤椒、林业、养殖等领域都有分布,但其中超过70%由种植大户转变而来。同样作为新型经营主体,种植大户为何纷纷变身家庭农场主?家庭农场主们正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?记者进行了调查。

为啥要当农场主?

  对于40岁的刘子刚来说,想当农场主的愿望早在10年前就萌芽了。2004年,他通过层层选拔远赴日本一户家庭农场务工,见识了日本家庭农场的精细化管理与科学耕种技术,更惊叹一户小型家庭农场每年所创造的收益。“得知中央鼓励发展家庭农场,我兴奋得不得了,第二天就到县工商局咨询办理手续。”刘子刚说。

  30多岁的谢林勤劳精干,服装批发生意做得有声有色。2012年,他说服家人,返乡创业,流转了近300亩土地建起了葡萄园。

  “从土地流转、农业设施建设再到种苗、农资的购入,我们投入了几百万元,这绝不亚于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资本规模。”他打算注册一家公司,但在得知家庭农场也可以通过工商注册获得法人主体资格后,他又犹豫了。“家庭农场给了我们新的身份。”谢林表示,再三权衡后,他放弃了注册公司的想法,成为了一名家庭农场主。

  而种了十多年葡萄的老骆则是被女儿美霖推着进入农场主队伍的。2013年,重点大学毕业的美霖不顾父母反对坚决辞掉工作,四处拜师学艺,决心要将父母的葡萄事业做大做强。2013年6月17日,科美家庭农场正式注册登记。

  在政策引领下,2013年下半年,丹棱县家庭农场注册数量不断增长,发展速度大大超出政策制定者预期。根据《意见》确定的发展目标,2013年培育家庭农场10户以上;2015年累计培育家庭农场50户以上;2017年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00户以上。但到目前为止,丹棱已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已近100户,其中超过70%来自于种植大户。

除了身份还有什么在改变?

  经过工商注册,种植大户变成了家庭农场主,除了身份之外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呢?“思路清晰了!”谢林说,拿着工商注册执照那一刻,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认识。

  在谢林的绿之润家庭农场,“休闲采摘”将是绿之润的主营业务之一。谢林指着葡萄园的那一端,告诉记者,“下一步要让餐饮赶快上马,才能把前来休闲采摘的客人留下来。”

  “家庭农场不同于种植大户,我们的经营业应该更多元。”谢林说。无独有偶,有同样想法的骆美霖已经列出了日程表,打算在即将来临的这个冬天把重庆火锅搬进葡萄园。

  除了经营理念,在郭红看来,另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是其法人身份带来了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。“经过法定程序注册的家庭农场与种植大户相比具有更强的公信力,这为丹棱农产品品牌建设将带来新的契机。”郭红说。

  伴随着各大家庭农场主的跃跃欲试,家庭分工开始出现。“300亩葡萄园管理不是易事,如果没有工人管理、后勤保障、财务支出、市场销售的分工,肯定是一团糟。”宋舰英和表哥谢林一起干家庭农场,现在和表嫂、表舅、表哥各管一块。

  不难看出,家庭的概念在逐渐延伸。三丹口家庭农场是由刘子刚与妻子共同经营,经营规模为30亩柑橘“不知火”,是典型的小家庭农场;而以绿之润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家庭成员则扩张到旁系血亲;同时一些姻亲关系也得到了认可。

  对此,郭红认为,“基于乡村宗族社会的特点,亲缘关系的粘性强,只要家庭农场结构具有稳定性,在一定范围内的联合有利于资源的整合。”

农场主的担忧与困扰

  土地是最大的阻碍。根据丹棱县规定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,种植业连片经营面积须在50亩以上,林业在300亩以上。然而土地流转费用高,让这一门槛显得越来越高。“有农户要价2500元一亩,这么高的价格谁敢接啊!”老骆本打算将园子周围的土地流转过来,但最终因为价格谈不拢而放弃。

  确权颁证被寄予厚望。“产权明晰后,将理顺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关系,扫清制度障碍,合同的履行将得到更有力的法律支持。”丹棱县农办主任徐卫斌表示。

  同时,一个旨在为丹棱县土地流转服务的新机构也被组建起来。“丹棱县土地流转中心将为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提供支持。”

  骆美霖的担心还要远一些。“合同一旦到期,土地流转的法律关系终止,如果无法续约,家庭农场也就不复存在。”骆美霖说,但农场十多年的经营,可能使土地价值已经不同往日。“土壤的改良、人气的集聚,这些增值如何结算?”

  近处,劳动力稀缺和融资困难显得更急迫。绿之润高峰时的用工量超过300人。“开着面包车四处招工,每天120元也找不到熟手,大部分都是老人。”谢林说。

  记者走访发现,用工难题正困扰着众多农场主。劳动力制约逐渐凸显,融资难题则由来已久,资金供需矛盾进一步升级。“土地经营权流转、农业设施建设是一大笔前期投入,然而我们却不能以此获得抵押贷款。”虽然县里有贴息政策,但刘子刚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家庭农场主很难在银行获得资金。(据《农民日报》)


苏公网安备 3205810200126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