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为长沙市望城区乔口渔都现代农庄一角
再造农业主体,拓展农业功能,挖掘农业价值,把现代农庄打造成一个产业园、生态园、文化园和农业公园。不保障市民的购买力,就保证不了市场需求与供给安全;不保护农民的利益,就无法实现农业主体的培育壮大。政府要注重引导、服务,既不能大包大揽,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,农庄要在市场竞争中“摸爬滚打”。
“你看,这‘辣妹子’挣钱‘辣’得很,一年挣四份钱,几乎全年在给我们挣钱!”
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前榜村农民刘细红眼里的“辣妹子”,是他农庄里种的辣椒品种“都遨一号”。根据不同的上市季节和市场细分,一棵普通的辣椒树在全年4个不同时期卖出“四份钱”,最高的每斤能卖到100元,仅30亩辣椒这一项全年产值就高达40万元。
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成为现代产业农庄,刘细红和他的都遨农庄悄然变身,在长沙,越来越多的农庄正转型升级,全市1712家各类农庄中,现代农庄已发展至351家,经营收入过千万元的达到29家,星级农庄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,现代农庄吸收就业13.5万人,带动近20万户农户增收。
“要以现代农庄的脉把住都市农业的命!”7月上旬召开的长沙市现代农庄推进工作会鲜明提出,要加快培育现代农庄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推进长沙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。
没有弱的产业,只有弱的主体
“农业弱的不是产业,而是主体。”
长沙市农业局局长吴石平开门见山地说,要抓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,必须回答好这个问题。在他看来,是否拥有强大的农业主体以及拥有农业主体数量的多寡,决定一个国家、一个地区农业的强弱。
主体直接影响着“谁来种田”的问题。40%以上的农民不愿意种田,30%以上的不会种田,剩下的不能种田,60岁、70岁的种不了田,这种现象即使在农业大省湖南的省会长沙也依旧存在。
“看一头牛是看,看两头牛也是看。”在望城区茶亭镇九峰山村蹲点调研时,农民如此“土”的回答却给了吴石平一个新的警醒:依靠千家万户去种田既不合时宜又不顺乎民意,让分散的农户去应对巨大的市场结果只会不生不死。所以,要改变农业的现状,最重要的是要推进农业主体的再造,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升级,来解决“谁来种田”的问题。
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一个更符合长沙实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——现代农庄应运而生。
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长沙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好的基础、一定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,“休闲农业发源于成都,发展于长沙”,这句来自农业系统的评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但长沙农业的决策者们深知,现代农庄“不是挖几口鱼池、搞几张饭桌、建几个基地”这么简单。
什么是现代农庄?长沙的说法是,现代农庄不是农家乐,不是单纯休闲农庄,更不是单一的生产基地。现代农庄是以农村资源为依托,以农业产业为基础,以农业功能拓展为重点,具有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功能,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
按照“一个农庄就是一个产业园、生态园、文化园和农业公园”的发展定位,长沙努力提升休闲农庄,大力发展产业农庄,着力打造主题农庄。
生态、文化固然重要,刘细红最为看重的是产业,突出打造以产业农庄为核心的现代农庄,让“一产”要“接二连三”。辣椒是湖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,就是这土辣椒刘细红也能榨出新价值。他把辣椒销卖分为四个阶段:4月中旬至5月底,这个时候辣椒量少味好价高,一斤可以卖到100元;5月底至6月份,辣椒大量上市,量多便宜;7月起伏以后,辣椒难鲜储,主要用来加工成酱辣椒等制品;10月以后,秋辣椒量小味好,又可以卖到50元一斤。
他还谋划着想建个“辣妹子”主题文化公园,集体验、摄影、文化为一体,拓展农业产业功能。
法国著名的红酒来自拉菲庄园,4.7元钱的一个鸡蛋产销于北京农庄……一个名庄园催生了一些名品牌。长沙市副市长黎石秋认为,长沙要对农庄进行新的提升,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自己的农庄品牌,打造品牌农庄的区域性、国际性的农产品品牌。
从今年起,长沙重点培育打造现代农庄“四个一”工程:到2020年,全市力争建成标准农庄100家,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经营面积100万亩,农庄经营产值达100亿元,将长沙打造成为全国现代农庄创新发展示范市。
既要保障市民,也要保护农民
“每碗粉当中都有‘翠翠’的影子。”熊伟说的“翠翠”,是他种植的香葱品牌。对长沙人来说,无粉不成早餐,无葱没有味道,因而,作为一种特色蔬菜,香葱一头连着生产者,一头连着消费者。
从做边境贸易转型回乡创业,熊伟种过许多蔬菜,最终选定大规模种植香葱,因为香葱是“四季产品”,产量稳定、销量也稳定,而且以前长沙夏季香葱市场90%都是从外地批发引进的。到今年,熊伟已经种了1300亩香葱,主要内销湖南市场,占了湖南市场供销量的60%。
很显然,“翠翠”香葱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,保障了市场的供给。但熊伟担心的是,目前劳力的紧缺直接导致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,按说香葱也该随行就市,该涨就涨,但“菜贵伤民”的呼声让类似他这样的菜农也伤心不已。
一边是菜贵伤民、另一边是菜贱伤农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吴石平说,既要保市民,也要保农民,保障不了市民,就保证不了市场;保护不了农民,就无法实现农业主体的培育壮大。
如何保障市民供给特别是淡季蔬菜供应。长沙市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,将一家一户种植的农民组织起来,有计划、有次序地开展淡季蔬菜种植,确保春节和极寒天气本地蔬菜正常应市供应,正是通过这些举措,去年长沙有效应对了“春淡”“冬淡”和夏季旱灾期间蔬菜供应短缺的危机,保障了市场蔬菜供应,平抑了菜价。
如何促进农民增收?长沙市农业局蔬菜处副处长郝学荣向记者介绍,长沙加大对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,支持现代农庄等大力发展蔬菜精深加工,延伸产业链条,提高产品附加值;引导扶持以蔬菜产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,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,促农增收。
期盼行政助推,更需市场力推
“土地是农业企业的命根子,但要让土地这条‘根’更好养活农业企业这条命,就不能光指望政府的土地政策,更要以市场的方式去创新手段。”农民创业的领头人柳中辉说。
有着双重身份的柳中辉既是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的村党支部书记,又是湖南浔龙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董事长,双身重份便于凝聚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,但在柳中辉眼里,“市长”是助推,市场才是力推。
在行政助推这一方面,长沙市不遗余力。从2014年起,长沙市政府在农业切块资金中,每年安排1000万元现代农庄发展专项资金,用于支持现代农庄项目建设。但靠什么样的市场手段去力推?吴石平说,现代农庄的本质是资本运用和农业创新。
双河村山多水多耕地少,耕地只有1100多亩。携带着强烈的家乡情结和比较雄厚的“第一桶金”回乡创业,柳中辉决定做足做活土地文章。2009年,他带领村民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成立了土地合作社,村民以组为单位将土地流转给土地合作社,合作社再将土地流转给浔龙河公司;此外,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异地置换,土地整治复垦后新增耕地400多亩。湖南省委政研室调研后评价说,创新使土地集中流转后开展规模种植、发展高效农业,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、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。
土地盘活了,柳中辉趁机将全村建设成一个现代农庄,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农村新型生态社区。但钱从哪里来?长沙县界定了政府、企业投资范畴,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政府投资,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柳中辉则融资6亿元投入商业方面运作。
在行政助推和市场力推下,受益的是村庄是村民。柳中辉介绍说,通过土地集中流转每人每年获得了400斤稻谷,解决了“吃饭”问题;每户一分菜地,解决了“吃菜”问题;每户拥有一家商铺,带来了租金收入,解决了“吃肉”问题;集体企业分红的收益,解决了“娱乐”的问题;以农村新型社区社员的身份享受城镇均等保险等公共服务,解决了“养老”问题;通过产业带动就业,解决了“致富”问题。
“我们正在做两件事情:让农民入股,将有意愿、有能力的农庄员工和农民变成股东;让农民进校,筹办现代农业职业培训学校。”作为长沙市休闲农业协会会长,刘细红说,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贵在人,贵在做,期待都市现代农业能够像“都遨”农庄名字一样,能真正昂首阔步“遨游”都市。
来源: 农民日报
提交时间:2014-9-11